其内蓄之热,固非一朝一夕矣。下利欲饮水者,以有热故也,白头翁汤主之。
呕而支结,少阳证也,乃呕逆而微,但结于心下之偏旁,而不结于两□之间,则少阳亦尚浅也。桂枝证当用桂枝,值时令温热,或其人有热,用阳旦汤,即桂枝汤加黄芩也。
且以上文一、二日,三、四日之文细玩之,则可知必有「五、六日吐之」一句,由浅及深之谓也。病人有寒,谓胃中寒也。
倍加桂者,以内泻阴气,兼驱外邪也。今月之内,初病伤寒、温病者,脉若微弱,是少阴脉也;若喉中痛,是少阴证也。
且头汗为阳邪上壅,不下通于阴,所以剂颈以下不能得汗。若腹中痛者,去黄芩加芍药三两。
是则秋分以前,皆得以热病名之;秋分以后,皆得以伤寒名之矣。下利有微热而渴,脉弱者,令自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