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汗而小便少者,以太阳、阳明二经之热,聚于胸中,延伤肺金清肃之气,内外不能宣通故也。阳邪内结,则自利纯青水;温热病,则自利烦渴;并宜下夺清热。
惟厥阴下利,属于寒者,厥而不渴,下利清谷,属于热者,消渴下利,下重便脓血也。然病至八九日,阴邪内解之时,反一身手足尽热,少阴必无此证,当是藏邪转府,肾移热于膀胱,以膀胱主表,故一身及手足尽热也;膀胱之血为少阴之热所逼,其趋少阴病二三日,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。
灼音酌摸未各切痿乌魁切唾汤卧切炊音吹□音讦眴与旬同『内经』言,热病皆伤寒之类也,非谓类乎伤寒,乃谓与伤寒同乎一类之病也。 近之则痛剧者,外邪客于内,迕之则逆也。
阴邪外热面色赤,里寒大便利,小便白;阳邪外寒手足厥,里热大便秘,小便赤。如病似桂枝证,脚挛急与胸中痞□者,及病似柴胡证,本渴而饮水呕,与但欲呕胸中痛者是已。
少阴病下利,便脓血者,可刺。程知曰:阴邪在腹,则阳不得入而和阴,为腹痛;阳邪在上,则阴不得入而和阳,为汪琥曰:『尚论篇』皆以风寒二邪,分阴阳寒热。
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,只当温胃以散水。 此虽暴烦频利,有似少阴之证,然其利当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