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为阳邪,合阳明之燥热,化为一团热邪,热盛则伤阴,故现气实、脉实、身轻气粗,只宜清凉滋阴攻下等法。若此方而云,益火消阴,断乎不可。
由其外邪入内,合阳[1]经热化,热极则阴生,阳伏于内,阴呈于外,故现四肢冰冷,或脉如丝,或无脉,其人虽外见纯阴,而口气必蒸手,小便必短赤,精力不衰。迁延日久,变证百出,邪盛正衰,酿成阴阳脱绝种种危候。
乃知人一小天地耳。太阴篇内有桂枝加芍药汤,桂枝加大黄汤,皆是太阳误治,邪陷于太阴而设,不得谓为太阴主方。
凡事不能用心劳力,稍用心力一分,心便潮热,自汗出,咳嗽更甚,多吐白泡清痰。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,或偶劳心,忽见身大热而不疼,并无所苦,只是人困无神,不渴不食。
阴最盛者,可用回阳饮,白通汤,或黄芪、甜酒炖七孔猪蹄,羊肉生姜汤之类,皆可酌用。或执见在之见,则头疼者云救头,脚疼者云救脚,而本标纲目,反为迂远庸谈。
无论何节出现鬼象,即阴邪也。阳证其疮红肿痛甚,寒热往来,人多烦躁,喜清凉而恶热,大便多坚实,小便多短赤,饮食精神如常,脉息有力,声音响亮,疮溃多稠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