暍者、暑热之气也。 证既不同,法亦各异喻昌曰:发热以上与前条同,而汗出,不恶寒,反恶热,身重,四者皆阳明之见证,所以汗、下、烧针俱不可用。
惟日西微烦者,以病新差,强食谷蚤,胃气尚弱,不能消谷,故令微烦,不须药也,损谷自愈。魏荔彤曰:此条论仲景不出方。
浮为邪气强,芤为阴血虚,阳邪盛而阴血虚,为浮芤相抟,胃气生热,故曰:其阳则绝。伤寒者,伤冬月之正寒也。
且有小便已,而洒洒然恶寒毛耸之证,乃太阳膀胱表气为暑所伤而然也。少阴病,身体痛,手足寒,骨节痛,脉沉者,附子汤主之。
太阳、阳明合病下利,表证居多,故以葛根汤发之;阳明、少阳合病下利,里证居多,故以大承气汤攻之;太阳、少阳合病下利,半表半里居多,故以黄芩汤和之。须有此光景时,方可从外导法,渍润其肠,肠润则水流就湿,津液自归还于胃,故不但大便通,而小便亦从内转矣。
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,两解太阳、阳明之邪也。今吐而不吐蛔,手足厥冷,故以少阴病名之也。